为政府、企业、个人提供智囊性综合服务

PPP不会“凉凉”,而是要规范生长!

2018-08-02 来源: 浏览:427

  本文来源:道PPP 作者:李丽辉

  7月26日,上市公司龙元建设发布业绩预增公告,经初步测算,预计公司 2018 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,较上年同期增加 1.39亿元,同比增长 60%-80%。本期业绩预增的一个主要原因,是公司PPP 业务利润的贡献。

  据机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7月25日,本月已有7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中标PPP或者重大项目的情况,涉及项目104余项。

  PPP(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)一头连着财政资金,一头连着社会资本,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。防止PPP泛化滥用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。2017年以来,针对当前部分地方借PPP变相举债融资的问题,财政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规范。这些举措包括:明确PPP规范运作的底线,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,划清政府购买服务与PPP的边界;统一新项目入库标准,集中清理已入库项目;进一步提高第四批示范入选标准,树立规范运作的标杆等。

  对于这些清理、规范、提高的举措,社会上有不同的解读,甚至有人担心PPP监管这么严,是不是很多项目要“凉凉”?其实这是一种误读,规范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更好地发展。 那么,近年来我国PPP发展情况如何?您还别说,最近还真有人给咱打了“分数”,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份“成绩单”。

  中国PPP实践获得世界银行好评,处于全球中上水平

  今年4月,世界银行发布了2018年度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基础设施采购报告》,对全球135个经济体的PPP政策法规和实践进行了分类评比,并就如何完善监管、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、提高项目质量提出了政策建议。

 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项目,PPP模式被全球广泛接受和应用。《报告》所覆盖的经济体,从2017年度的82个扩展到了2018年度的135个。

  在监管框架方面,70%的经济体对PPP进行单独立法。过去,PPP市场较为发达的经济体(多为英美法系国家)一般通过修订或扩展包括《政府采购法》等原有法律的方式对PPP进行立法。2016至2017年间,近半数经济体对PPP监管框架进行了改革,其中主流趋势是对PPP进行单独立法。在机构设置方面,81%的经济体成立了专门的PPP机构。

  《报告》从项目准备、项目采购、合同管理和社会资本发起项目四个方面、按47个小项对各经济体PPP政策制度和实践进行了打分,并按高收入、中高收入、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经济体分成四组进行横向比较。在全球比较中,中国PPP制度和实践处于中上水平。具体评估结果如下:

  在项目准备方面,中国得分61分。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得分(48分),比高收入经济体平均得分(63分)略低。与2017年度报告相比,该项得分从54分上升到61分,主要原因是新增了中央预算部门的核准要求,包括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策文件和对PPP项目入库进行财政承受能力不得超过10%的核查。

  在项目采购方面,中国得分82分。既高于高收入经济体平均得分(77分),也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得分(64分),位居全球前列。主要原因是中国在政府采购方面实现了良好的信息公开,并通过了专门的PPP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。

  在合同管理方面,中国得分76分。也是比高收入经济体和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得分都高。与2017年度报告相比,该项得分从58分上升到76分,主要原因是债权人介入权进一步得到市场认可。

  在社会资本发起项目方面,中国得分54分。这个得分是比较低的,主要原因是中国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几乎全部由政府主导,社会资本发起的PPP项目主要是存量项目。

  总体来看,四个方面的评分有两项是相当不错的,有一项是居中偏上的,还有一项是比较低的。

  那么,中国的PPP在国际上处在一个什么水平?《报告》给出的评价是,中国PPP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总体良好。一是构建了良好的PPP制度体系,规范了物有所值评价、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关键论证的操作方法,制定了从准备阶段、采购阶段到执行阶段的信息公开制度,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众监督环境。二是信息公开对PPP规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依托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,PPP项目信息和进展情况得以集中展示,实现了通过信息公开促进政府监管、市场发展和公众监督的作用。三是中央预算部门新增了核准要求,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文件,加强了项目财政承受能力核查和规范性管理。

  严守财政承受能力底线,新上项目不得突破10%红线

  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PPP项目库集中清理,主要目的是及时纠正PPP泛化滥用现象,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,坚决遏制隐性债务风险,让PPP回归本源。”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表示,从清理的情况来看,大多数项目是比较规范的。

  即使单个PPP项目都没有问题,但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项目数量过多,也可能导致财政支出加大,令财政承受能力“不堪重负”。这个问题如何解决?

  对此,财政部明确要求,要统筹评估和控制PPP项目的财政支出责任,每一年度从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PPP项目支出责任,不得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%。对支出占比达到7%—10%的地区进行风险提示,对超过10%限额的地区停止新项目入库。

  “这个10%的红线,是在参考借鉴国际通行标准的基础上,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实际需要,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的上限。总体上看,目前PPP财政承受能力的“安全阀门”是有效的,七成以上地区的年度最大支出占比处于7%以下的安全区间。”焦小平表示。

  近年来,PPP示范项目的积极效应正在不断释放,涌现出了一批兼具经济、社会、环境效益的好典型。比如,云南大理洱海环湖截污项目,安徽池州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项目,河北张家口桥西区集中供热项目等,它们的做法和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复制,进一步放大了示范效应。

  今年2月,在前三批示范项目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,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第四批PPP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,确定北京市新机场北线高速公路(北京段)PPP项目等396个项目作为第四批PPP示范项目,涉及投资额7588亿元。

  向基层项目和重点地区倾斜,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,是第四批示范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。

  从地域分布看,中西部地区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占比39.9%和45.2%。从项目层级看,省、市、县三级项目数分别为10个、110个和276个,投资额分别为807亿元、3328亿元和3454亿元,其中县级项目数占比69.7%,比第三批提高11个百分点。从重点支持领域看,农业以及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体育、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共91个、投资额861亿元,比第三批相比分别提高了5.3个和4.6个百分点。

  PPP不仅是一种项目融资的方式,也是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的创新模式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,放宽市场准入,打破垄断、引进竞争,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,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政府投资的有效性。“实践证明,改革创新效果显著。比如污水领域,四年来吨污水处理政府支出费用下降近40%,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力量和政府转型的力量。”焦小平说。(人民日报中央厨房·麻辣财经工作室 李丽辉)

联系方式

电话:028-86246918

邮箱:sczhiku@163.com
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华府大道1号蓝润置地广场T1栋23A03室

微信公众号